福田区的沙嘴、沙尾两个村均从事渔业生产,其中沙嘴村是以渔业生产为主,每年春夏秋三季捕鱼,冬季采红螺。沙尾村是半农半渔,两村的捕鱼习俗也完全不同。
沙嘴村位于福田区南部,深圳河与深圳湾交汇处,建村于明代初年,由东头、围内、西头、竹村四个自然村组成。现有常住人口234户、710人。村民大多为欧姓。
沙嘴村以渔为主,全年除冬季因鱼沉入海水深处不易捕捞外,其余季节均要出海捕鱼,渔场位置主要在南海北部、珠江口外,东起桂山,西至万山群岛一带海面。
每次出海,渔民们都要先去村里的"洪圣宫"祭拜。传说在几百午前,沙嘴村刚建村不久,一次,村民们出海捕鱼。突遇天气骤变,刚刚还是一碧如洗的万里晴空,突然之间,狂风大作,黑雾笼罩。渔船在海面上打转,辨不清东西南北。渔民们正在惊恐万状之时,忽然发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,有一团红光。大家不顾切,拼命把船向着红光驶去。到了岸边一看,不是沙嘴村。顺着红光找过去,原来是一块红色的石头。人家都认定,这块红色石头,是神仙用来保佑他们的,纷纷跪下来向它叩头。后来,村民们就集资,在原地建起了一座"洪圣官",把这块红色石头放在"洪圣"的心脏位置,供奉起来。以后,凡是出海,都要先来"洪圣官"祭拜。祭拜仪式上要摔扇贝,扇贝是用一块猪腰状的红色木块对剖而成,外阴内阳,如果摔在地上为一阴一阳便可以出海,如果连摔三次都不是一阴一阳,就贝能另择吉日,再来"洪圣宫"祭拜,确定是否能出海了。
沙嘴村的渔船均为木帆船,长10米,宽3米,载重4吨,抗风能力为5级,每条船配备有20张不同规格的渔网。
出海捕鱼时,都是四条船为一组,每条船上三个人,一个舵手,一个放网,-个配合收网。船行驶到渔场后,船员要先爬到桅杆顶端,观察海面.寻找鱼群。正常的海面是青蓝色的,有鱼群时,海面颜色就会呈黑色。观察王鱼也是寻找鱼群的重要方法。王鱼是海鱼的一种,体形较小。王鱼在海面游动时,有-个与众不同的特点,就是头朝下而尾巴朝上,在海面上不停地打水。因此很容易被发现。而鱼群郁是跟着王鱼走的。所以,找到王鱼,也就找到了鱼群。
找到鱼群后,正式的捕捞作业就开始了,渔民们把船驶近鱼群,先将四条船中的两条船首尾相连,在海面上摆成一个"人"字形,形成一个160度的夹角,随即下网,这两条船被称为"母船"。另外两条船一边在鱼群后面追赶,一边用木锤敲打船板,把鱼往夹角里赶,称为"公船"。最后,两条公船分别与两条母船相连,形成一个新月形包围圈,也都把网放下去,这时鱼儿纷纷进入网里,等到网上的俘标全部沉入水下,就可以收网了。
沙嘴村的渔民还有一种专门捕捉鲨鱼的方法,他们用长约l5厘米,粗3毫米的铁丝弯成钩,尖端磨得十分锋利,然后拴在一二千米长的一根麻绳上,每隔一尺左右拴-个钩,到了海上,把麻绳的一端紧紧地固定在船尾,其余部分抛到海里,如果鲨鱼咬住了其中的一个钓,就会上下左右乱窜,拼命要摆脱铁钩、越挣扎,绳索越是会不断地缠在鱼身上,最后满身都被绳上的铁钩钩住,这样鲨鱼就跑不掉了,等鳖鱼的力气用尽就可以轻松地把它拉上船了。
天有不测风云。出海打鱼最怕的是台风,一旦躲避不及,将会船毁人亡。过去没有天气预报,渔民在长期的海上作业中,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知识,特别在台风预报方面,他们有很多的观测方法。一看天上的云。如果满天的自云都像龙爪似的一爪一爪的,渔民们称为龙爪云,就预示着台风即将来临;二看海上的泡沫。正常情况下,海水的泡沫是白色的,如果海水的泡沫呈黑色,也是台风来临的先兆,三听声音。就是趴在船板上听海水的声音,如果船板下面海水发出"晦、晦"的声音,说明台风很快就要到来,必须马上返回避风港。
沙尾村座落在沙嘴村以东,与沙嘴为邻。其村民主要由莫、温、梁三姓构成。莫、梁两姓均从事农业生产,只有温姓以捕鱼为主,但捕鱼方法与沙嘴完全不同,他们是利用海水涨潮与退潮的规律来捕鱼。他们先等海水退潮后,在岸边的淤泥上插许多竹杆,每根竹杆长约二三米,两根竹杆之间间隔五六米左右,然后在竹杆之间布上网,等到涨潮时,海水把海滩和渔网全部淹没了,鱼群也趁着潮水进入布网区域,退潮时,鱼群与海水一起撤退,但是海水从网眼间流走了,鱼儿却被网卡住脱身不得,这时渔民就把船划过去,收回来满舱的鱼儿,然后再把竹杆插牢,把网布好,等待下一次的涨潮。
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,沙嘴、沙尾两村也逐步进入城市化进程。1992年两村均成立了股份公司。现在两村都已成为现代化的城市社区,村民全部转为了城市居民。渔业生产已终止多年。而今50岁以下的人,基本上都没有出海捕鱼的经历了。当年的渔船和其它捕捞工具,也大多未能保留下来,了解两衬渔业生产习俗的人将越来越少。再过若干年,这段历史和其中一些有趣的故事,也将不再为人所知了。
?